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
是百廿東大秉行不怠的辦學理念
孜孜以求,止于至善
是東大師生銘記于心的奮斗追求
近期,東南大學科研團隊
在不同領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快來和官微一起看看吧!
汪小洋教授
成果入選2022年度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近日,202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名單正式公布,東南大學汪小洋教授成果《中國宗教美術考古編年史體系研究》入選。
汪小洋教授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等多項國家級課題?!吨袊诮堂佬g考古編年史體系研究》為汪小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宗教美術考古編年史體系研究”結項成果之一(結項等級優(yōu)秀)。該成果著力于中國美術考古的材料體系與研究體系建設,全面覆蓋專業(yè)期刊、專題出版物及稀有材料等資料來源,充分結合考古報告、研究文獻和學術關注度等多元信息,完整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美術遺存。
據(jù)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學科擬入選成果1-2部,系國家級高端學術品牌,旨在遴選反映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體現(xiàn)相關學科領域最高水準的重大成果。
張久洋教授課題組
在金屬-高分子復合材料領域
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久洋教授課題組在高強度仿生自修復金屬-高分子復合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材料學期刊Matter上在線發(fā)表,論文題目為“Biological Self-healing Strategies from Mechanically Robust Heterophasic Liquid Metals”。
自愈材料具有從物理損傷中自主恢復的內在能力,廣泛應用于汽車配件、電子產品、機器人和醫(yī)療設備。然而,如何平衡材料的力學性能和愈合性能是一個挑戰(zhàn)性的難題。機械強度所需的高剛性與修復損傷所需的高擴散性相沖突。因此,在溫和條件下自動愈合的材料表現(xiàn)出的力學強度通常難以滿足工業(yè)需求。相比之下,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動植物發(fā)展出了“體液滲出—營養(yǎng)運輸—組織再生(emulsion Exudation—nutrition Transportation—tissue Regeneration, ETR)”的通用自修復策略,實現(xiàn)了生物條件在20℃至40℃的溫度下高模量組織的自我愈合。
受到生物自修復策略的啟發(fā),該工作成功地實現(xiàn)了高強度異相金屬的自修復。這種異相金屬(Heterophasic Metals)不僅具有液相,而且還有一定含量的固體。有趣的是,異相金屬中固相和液相共存的結構類似于生物中的細胞組織結構。獨特的密堆積固體結構使其具有理想的模量(E > 1 GPa),同時液相的存在使固體界面之間保持較高的遷移率。類似生物的ETR策略,受損的異相金屬材料ETR-M可以通過“液體滲出、營養(yǎng)輸送和固體結構再生”完全恢復(修復效率> 99%)。異相金屬與生物細胞的結構相似性為金屬材料實現(xiàn)溫和條件下的自修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基于金屬相圖的獨特液固相轉變,ETR-M機械性能和自愈行為可以通過調節(jié)溫度和組成成分來精確控制。此外,由自修復金屬和聚氨酯高分子成功組裝出人體手部的軟組織-骨骼系統(tǒng),具有仿生結構、有效的自我修復和高機械強度,展現(xiàn)了ETR-M在未來仿生科技中的應用前景。
金屬—高分子復合電子材料是張久洋教授課題組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探索金屬—高分子復合材料在柔性電子、電子器件以及電子化工基礎材料中的科學理論與應用前景。前期相關成果還發(fā)表于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2, 119, e2200223119; Matter 2021, 4, 3001 —3014; Adv. Mater. 2021, 202104634; Mater. Horiz. 2021, 8, 3315—3323; Adv. Funct. Mater. 2019, 201808989等國際著名期刊。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彭燕;張久洋教授是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該研究成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2173249, 21774020)的資助。
吳富根課題組
在開發(fā)原位癌癥疫苗方面
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yī)學工程學院、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吳富根教授課題組在通過納米藥物誘導腫瘤內原位生成腫瘤疫苗以實現(xiàn)癌癥免疫治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In situ generation of micrometer-sized tumor cell-derived vesicles as autologous cancer vaccines for boosting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s”為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fā)表。
腫瘤疫苗能夠激發(fā)腫瘤特異性免疫,是最重要的免疫治療策略之一,在癌癥治療中具有巨大的潛力。然而,腫瘤疫苗的臨床應用仍停留在癌癥預防階段。如何在癌癥患者中引發(fā)大量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主要原因是這些腫瘤疫苗的免疫原性較弱,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huán)境和腫瘤疫苗中的抗原與特定患者的腫瘤之間的低相關性等問題。
癌癥患者自身腫瘤具有豐富的腫瘤相關抗原,因此利用患者自身腫瘤組織可以構建出比傳統(tǒng)癌癥疫苗具有更強機體免疫反應誘導能力的新型個性化癌癥疫苗,并實現(xiàn)“取之于病人、用之于病人”的疫苗制備和應用策略。不過,體外制備自身腫瘤來源的癌癥疫苗存在很多技術困難,如制備步驟繁瑣、容易發(fā)生生物污染、產率很低、且病灶區(qū)靶向效果及最終療效不佳等問題。因此,如何有效地在癌癥患者體內(腫瘤區(qū)域)大規(guī)模原位生成自身腫瘤來源的癌癥疫苗,以避免上述提及的體外腫瘤疫苗的各種缺點,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意義。
吳富根教授課題組將阿霉素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共同負載在樹枝狀高分子的疏水內核,并在外部包裹透明質酸,制備出了一系列納米藥物(即HDDT納米顆粒)。實驗發(fā)現(xiàn),該HDDT納米藥物可以發(fā)揮類似“納米炸彈”的作用,能將各種癌細胞(大小為10-30微米)裂解為微米大小的細胞囊泡(1.6?3.2 μm),且具有約100%的細胞至微米囊泡的轉化效率。通過蛋白組學和體外免疫細胞的激活等相關表征證明了所產生的微米囊泡具有很強的免疫刺激作用,并可以用作腫瘤疫苗。尾靜脈注射該“納米炸彈”之后,可以在腫瘤組織中大量原位生成攜帶有腫瘤相關抗原和危險因子的微米囊泡,并將腫瘤組織原位轉化為疫苗庫,從而引發(fā)機體全身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實現(xiàn)癌癥的免疫治療。
作者在兩種荷瘤小鼠模型中證實了該HDDT納米炸彈可以抑制腫瘤生長并誘導腫瘤細胞發(fā)生免疫原性細胞死亡及機體的全身性抗腫瘤免疫反應。此外,由HDDT納米炸彈治愈的小鼠可展現(xiàn)出強烈的免疫記憶效應,從而實現(xiàn)對腫瘤復發(fā)的抑制和對機體的長期抗癌防護。該工作創(chuàng)新性地合成了一種可以使腫瘤細胞裂解并大量生成微米囊泡的納米藥物,為制備含腫瘤相關抗原的微囊泡和開發(fā)個性化癌癥疫苗提供了新的策略。
本工作的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yī)學工程學院的博士生郭育新,通訊作者為吳富根教授,東南大學為該工作的唯一完成單位。該工作得到了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3831-7
郭新立教授團隊
在半導體異質結的制備
及其光電化學應用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新立教授研究團隊在石墨相氮化碳半導體異質結的制備及其光電化學應用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于11月11日以“Plasma- assisted liquid-based growth of g-C3N4/Mn2O3 p-n heterojunction with tunable valence band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具有可調價帶的g-C3N4/Mn2O3 p-n異質結的等離子體輔助液相生長及其光電化學應用)”為題發(fā)表在催化領域頂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影響因子: 24.319)上。
該研究工作在氟摻雜氧化錫(FTO)導電玻璃襯底上使用特殊的三聚氰胺-氰尿酸超分子前驅體絡合物,通過等離子體輔助液相方法生長出g-C3N4/Mn2O3 p-n異質結,展示出顯著增強的光電化學性能。以g-C3N4/Mn2O3/FTO為光電極,不僅具有高的機械強度和循環(huán)穩(wěn)定性,而且易于循環(huán)利用,解決了傳統(tǒng)光電極難以回收利用的瓶頸問題。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g-C3N4/Mn2O3 p-n異質結界面處的內建電場可以促進光電子的轉移,并導致g-C3N4的價帶和Mn2O3的導帶中的電子和空穴的積累。在光照條件下,光生電子被轉移到FTO的襯底,并進一步轉移到外部電路;而且,Mn2O3中含有大量不同氧化態(tài)的Mn位點,這在OER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所開發(fā)的等離子體輔助液相生長方法可以擴展到其他類型的異質結的制備中,并有望成為規(guī)?;苽涔怆姌O的有效途徑。
該論文第一作者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鄭燕梅,郭新立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
金鵬課題組
在《心理學前沿》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發(fā)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東南大學體育系,體育科學研究所金鵬課題組在國際專業(yè)權威學術期刊《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 )在線發(fā)表題為Team ball sport experience minimizes sex difference in visual attent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金鵬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東南大學體育系是第一作者單位和唯一通訊單位。
該研究報道了球類運動經歷對視覺注意能力的影響。視覺注意能力是運動員學習運動技能的一個主要因素,技術動作的完成離不開良好的注意能力,良好運動表現(xiàn)和優(yōu)異運動成績的取得也是以注意能力為基礎。然而對于運動員在視覺注意任務中的優(yōu)勢存在爭議,對不同性別運動員視覺注意的研究也很有限。基于此,金鵬課題組利用Matlab軟件及工具箱Psychtoolbox 自行編制和開發(fā)多目標追蹤程序(Multiple object tracking),該程序可以從選擇性注意,分配性注意,持續(xù)性注意來綜合測量視覺注意能力。該程序也將注意研究從靜態(tài)注意領域轉到動態(tài)注意領域,顯著提高了注意研究的生態(tài)學效度。
該文利用多目標追蹤任務對不同性別籃球運動員和普通大學生的視覺注意特征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經過長期球類訓練運動員的視覺注意能力要好于普通大學生,在普通大學生中男生要好于女生;但是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這種差異在優(yōu)秀男子籃球運動和優(yōu)秀女子籃球運動員之間不存在,表明長期的球類運動訓練可以縮小男女視覺注意能力的差異,該結果為運動認知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支撐,同時也為籃球運動員的選拔和有針對性的提高視覺注意能力的訓練提供了新的視角。
該研究也是金鵬繼2020年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 J發(fā)表同課題研究論文后取得的又一項成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22.987672/full
劉小超副教授
獲大阪大學接合科學研究所
首屆“焊接與連接青年科學家獎”
近日,大阪大學接合科學研究所(Joining and Welding of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JWRI)成立50周年紀念慶典儀式在日本大阪市舉行。400余位國際知名焊接科技專家和日本各界知名人士參加了慶典儀式。慶典儀式上,舉行了首屆“焊接與連接科學獎(Joining and Welding Science Award)”和“焊接與連接青年科學家獎(Young Researcher Award in Joining and Welding)”頒獎典禮。來自澳大利亞南澳大學88歲高齡的首席研究科學家John James Lowke教授和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劉小超副教授分別獲獎。
大阪大學接合科學研究所此次評選采用提名制。首先由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進行提名,然后由大阪大學接合科學研究所選聘國際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評獎委員會進行評審、評議,并確定最終獲獎者。劉小超在眾多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首位“焊接與連接青年科學家獎”得主。評獎委員會認為:劉小超以先進且獨特的研究視角對攪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FSW)的物理機制進行研究,在FSW的工藝機理、焊接物理冶金以及工藝改型等相關領域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劉小超發(fā)表的相關論文有著較高的引用次數(shù),取得了在國際上廣為認可的高水平學術成果,是在焊接與連接科學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
據(jù)悉,大阪大學接合科學研究所成立于1972年,是日本唯一、世界著名的專門從事焊接與連接科學研究的綜合性機構之一,在國際焊接與連接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次所頒獎項,是為了紀念大阪大學接合科學研究所成立50周年而專門設立。以后每年將面向全球焊接與連接領域的專家學者,遴選出“焊接與連接科學獎”和“焊接與連接青年科學家獎”各一位獲獎者。
張浩助理研究員與合作者
在國際著名數(shù)學期刊
《德國數(shù)學年刊》
(Mathematische Annalen)
發(fā)表論文
近日,東南大學丘成桐中心助理研究員張浩與合作者清華大學扶磊教授、北京雁棲湖應用數(shù)學研究院李培根博士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萬大慶教授在國際著名數(shù)學期刊Mathematische Annalen《德國數(shù)學年刊》在線發(fā)表題為p-Adic GKZ hypergeometric complex的學術論文。張浩是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這也是東南大學首次以署名單位在該期刊上發(fā)表成果。
在這篇60余頁的論文中,張浩及其合作者構造了p-進制下GKZ超幾何系統(tǒng),叫做p-進GKZ超幾何鏈復形。在上世紀80年代,Gelfand,Kapranov和Zelevinsky提出了一個復數(shù)域上的微分方程系統(tǒng),叫做GKZ超幾何系統(tǒng)。它的解叫做GKZ超幾何函數(shù)。超幾何函數(shù)在鏡像對稱理論與量子場論的研究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p-進GKZ超幾何鏈復形是一個帶有Frobenius結構的算術D-模導出范疇中的一個超和樂(over-holonomic)對象。Frobenius映射在每一個纖維上的跡給出了由Gelfand和Graev提出的有限域上的超幾何函數(shù)。換句話說,p-進GKZ超幾何鏈復形描繪了數(shù)論中的研究對象:指數(shù)和(exponential sum)依賴參變量的變化規(guī)律。同時證明,在非退化的區(qū)域內,GKZ超幾何鏈復形形成超收斂F-晶體(over-convergent F-isocrystal)。p-進GKZ超幾何鏈復形可以看作扶磊教授在之前工作中構造的 ?-進超幾何層的p-進對應。
據(jù)悉,Mathematische Annalen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悠久歷史,該刊自成立以來,就以選稿嚴格著稱,每年僅發(fā)表約150篇的高質量數(shù)學學術論文。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07/s00208-022-02491-9
東南大學與Wiley
合作創(chuàng)辦
Responsive Materials期刊
近日,東南大學與Wiley戰(zhàn)略合作簽約儀式暨Responsive Materials開源期刊創(chuàng)刊簽約會在東南大學九龍湖賓館舉行。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剛,東南大學智能材料研究院院長、Responsive Materials創(chuàng)刊主編李全,Wiley出版集團高級出版總監(jiān)Jose Oliveira,中國區(qū)物質科學出版總監(jiān)徐廣臣,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執(zhí)行主編蘇鑫,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副主編、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期刊主編施璐,東南大學科研院、化學化工學院相關負責人及師生代表參加了簽約儀式。
吳剛在致辭中介紹了東南大學的學科特色、專業(yè)排名等基本情況,并代表學校對Responsive Materials期刊創(chuàng)刊表示祝賀,感謝李全為期刊創(chuàng)刊做出的貢獻。他表示,此次合作填補了東南大學創(chuàng)辦高水平期刊的空白,對于提升東南大學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力至關重要,并且希望以此為契機,能為學校創(chuàng)辦更多高質量期刊起到示范作用。學校將長期關注并大力支持Responsive Materials的發(fā)展,希望Responsive Materials期刊在李全的帶領下,引領材料科學前沿方向,努力發(fā)展成為東南大學乃至中國材料科學在國際上的一面鮮亮旗幟。
Jose Oliveira向Responsive Materials的創(chuàng)立表示祝賀并衷心感謝東南大學、李全和編委會專家對期刊創(chuàng)立的大力支持。徐廣臣簡要介紹了Wiley出版集團的歷史和概況。他說,Wiley出版集團正越來越重視與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相信Responsive Materials必將成為Wiley出版集團合作期刊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Wiley出版集團將全力支持期刊的發(fā)展,希望期刊可以打造高水平學術平臺,促進材料科學的交流合作。
吳剛向李全頒發(fā)了期刊主編聘任證書。李全就辦刊宗旨和期刊未來發(fā)展思路做了詳細的介紹。他首先對一直以來為期刊的創(chuàng)辦給予關心支持的領導和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他說,新期刊將以各種刺激響應的功能材料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聚焦化學、材料科學和工程、能源、環(huán)境、醫(yī)藥、智能生活及其他新興領域的全球挑戰(zhàn)性科學議題。隨后,李全介紹了期刊編委的組成,編委會成員匯集了海內外材料科學領域知名的專家學者。李全表示作為主編,在東南大學和Wiley出版集團的全面支持下,將鼎力推動Responsive Materials的發(fā)展,并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級期刊,引領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發(fā)展。
Responsive Materials期刊的副編輯、英國伯明翰大學Paula Mendes教授和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Takashi Nakanishi教授分別致辭,對Responsive Materials的創(chuàng)辦給予了熱烈祝賀,并對其發(fā)展充滿信心,將積極參與期刊的編輯工作,為期刊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周建成與Wiley出版集團代表王英一起簽署了東南大學與Wiley出版集團關于創(chuàng)辦Responsive Materials期刊的合作協(xié)議,并交換了紀念禮品。
在儀式的最后,Wiley出版集團蘇鑫、施璐、王英和章驥驥分別致辭,他們回顧了Wiley出版集團與中國學術界合作的歷史,高度肯定了李全作為世界頂尖學者在材料科學和工程領域取得的成就,由衷感謝李全對Responsive Materials創(chuàng)刊的傾心付出,并表示在李全的率領下,Responsive Materials定能成為材料研究領域的頂尖交流平臺,引領世界材料科學發(fā)展方向。
據(jù)悉,Responsive Materials將于2023年中旬正式出版發(fā)行。Responsive Materials主要刊載材料科學領域前沿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前沿綜述和方法指南。Responsive Materials編委會目前由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葡萄牙、加拿大、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亞、瑞典、荷蘭等11個國家及地區(qū)的18位專家學者組成,其中包括國際編委15人,國內編委3人,大部分編委具有多年擔任材料科學領域主流國際學術期刊編輯的經歷,是相關領域引領世界研究方向的科學家。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來源 |東大新聞網
配圖攝影 | 張宇超
責編 | 管雨欣 田園詩韻 李巧玲
為東大科研成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